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在國家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10年再次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既是對過去十年城市工作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戰略部署,會議的召開對于解決好當前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深刻把握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總體形勢和歷史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與十年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相比,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有如下新的內容表述。
提出“兩個轉向”的形勢判斷,錨定城市發展新方位。本次會議提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2015—2024年,我國GDP超過萬億城市由10個增長到27個,城鎮化率由56.1%增長到67%,相應的城鎮常住人口也由7.7億增加到9.4億,城市發展和城鎮化正進入穩定發展期和存量提質增效階段。“兩個轉向”的形勢判斷,清晰地表明我國城市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為新時代新征程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出“五個轉變”和“五個更加注重”,深刻把握城市發展主線。即“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這就要求城市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發展應轉向集約高效的內涵式發展方式,注重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城市結構優化;促進城市不同主體打造并利用動態比較優勢,自覺轉向追求質量的良性競爭、主動協商的互利合作、積極創新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城市工作從更多重視前期建設轉向更多重視后期治理,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堅持將城市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加強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安全的統籌協調。
2.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城市工作的重點任務和評價體系
在城市工作的重點任務和評價體系上,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2015年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性拓展和深化,部署了城市工作的七大重點任務,提出要建立健全科學的城市發展評價體系,為進一步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抓手。
提出“一個優化、六個建設”重點任務,拓展了現代化人民城市內涵。“一個優化”是指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這要求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促進超特大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大中小城市基本功能完善、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聯動。通過存量更新與功能優化,打造智能化引領的高品質、更健康、可持續的現代化城市體系。“六個建設”是指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相較于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此次會議提出的目標任務既回應了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內涵,又將六個維度的分目標細化為具體的行動和舉措。創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構建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高效集聚與流動。宜居城市強調以人為本的空間和服務供給,通過統籌人口、產業、交通與城市布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環境舒適、服務優質的生產生活空間。美麗城市體現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形成自然生態與城市發展的雙贏格局。韌性城市強調城市系統的安全性與抗風險能力,通過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嚴格建筑安全監管、統籌城市防洪與內澇治理、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筑牢抵御自然災害與突發事件的綜合防線。文明城市強調文化傳承與市民素養的雙重提升,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市民道德素質培養為核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城市空間與公共生活中落地生根。智慧城市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治理模式創新,致力于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與服務質量,實現城市治理的實時感知、智能響應與精準施策。
提出建立健全科學的城市發展評價體系,破解廣大干部群眾激勵難題。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建立健全科學的城市發展評價體系,加強城市工作隊伍素質和能力建設,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這表明未來城市發展評價需要徹底改變過去以GDP和規模擴張為導向的傳統評價模式,轉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體系以及“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等多個維度的評價體系,這為進一步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政策視角和實踐路徑。
3.扎實推進會議精神和任務部署落地見效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貫徹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不懈從我國城市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汲取新營養,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理論體系,提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中國方案。
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快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未來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依靠有為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利用有效市場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勤勞之手推動城市建設,加快構建黨的領導下政府、市場和個體協同共治的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注重提供更加高品質、均等化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服務,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加快推進宜居城市建設,完善文化、娛樂和休閑設施,營造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在保障安全感方面,加快韌性城市建設,最大程度降低各類災害和風險對居民生命財產的威脅;在共享發展方面,加快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讓所有階層和群體都能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加快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與功能重塑,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不斷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與空間品質,讓城市更宜居、更高效、更有溫度。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水平與均等化程度,強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公平性。加快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步伐,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城市治理,全面提升治理體系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城市的包容性、韌性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城市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優化完善現代化城市體系,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多中心、多層級、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體系,統籌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發展、縣域城鎮化提質升級與城鄉融合發展。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一體化發展,逐步完善機場航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道等立體交通設施,優化升級物流運輸網絡和供應鏈體系。不斷創新要素保障機制,強化城鄉融合發展的資源要素保障。
加快建設創新城市和智慧城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導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規模化、品質化和綠色化方向轉型,實現生產效率提升和資源消耗降低。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型產業,建立科技創新孵化器和產業加速器,持續推進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不斷突破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鎖定,實現向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的整體攀升。加快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度應用,推動智慧物流、智慧社區等智慧應用場景的落地。
著力建設美麗城市和文明城市,打造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地。將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城市發展全生命周期,使城市不僅成為經濟繁榮發展的空間載體,也成為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推廣“生態城市”“海綿城市”“無廢城市”“花園城市”“公園城市”“森林城市”等新型城市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品質。在城市規劃中高度重視文化保護,保持城市的獨特文化風貌,真正實現“以文化塑城、以文明興城”,不斷增強城市凝聚力。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推動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作者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員、博士后)